让学生逐梦深海油气 ——记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一间世界首创的全尺寸虚拟实验室,一个与中海油联合开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一套套自主研发的特色实验教学系统,一系列(13本)被兄弟高校广泛采用的教材,以及一场填补国内理论空白的教学改革探索……面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紧迫形势,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逐梦深海,着力培养开发蓝色国土的科技领军人才。学校在致力于打造学科高峰的同时,在14家学科评价机构排名中始终蝉联全国第一。
2010年7月,已沉寂18年的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苏醒”,并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的崭新面貌亮相。7年来,从原点出发到持续领航,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如何服务海洋强国命题,又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怎样的新生和嬗变?
党的十九大浓墨勾勒了中国梦的“蓝色调”,对经略海洋作出高瞻远瞩的谋划和部署。面对这份建设海洋强国的科学指南,要加快守好“蓝色国门”、把握“蓝色脉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紧迫。
◐
打破藩篱 填补国内理论空白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然而,国内外先期经验的空白性、南海局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紧迫感、深水开发环境的复杂性、内陆省份的地域局限性,面对这横亘在前的四座“大山”,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建设之路走向何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围绕海洋强国战略这个“风向标”,经过与中海油专家数十次研讨,“先行者”们最终将改革视野聚焦到三个关键字:做好课程体系构建及教材建设的“知”,实现大实践平台搭建的“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合”。
“如何解决‘知’的问题?首要便是解决课程体系建设这个战略问题。”学校海洋油气研究所所长熊友明说,“要打破学科藩篱,谱好海陆统筹的协奏曲,建构起符合行业实情的特色课程体系。”
依托石油与天然气的学科优势,学校在国内率先建构起彼此联结的“四大主干课程”和12门特色课程群,并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同时,为了解决配套教材问题,学院组建以专职教师为主、中海油专家为辅的教材编写团队。
“数次易稿、反复打磨、字斟句酌。”谈及教材编写过程,海洋油气工程教研室主任杨志谈到,要突破陈旧的教材编排模式,还要及时融入学科前沿和教师的科研成果。
短短4年,团队主编出版19 本教材,参编1 本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的出版激活了课程改革的细胞能量,并引起巨大连锁反应。13 本教材被 7 所兄弟高校采用,多所同类高校来校交流。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院士说:数年内,竟在教材编写方面有如此突破,这已非单纯的学科发展,而是填补了教学理论空白。
有了高质量的教材,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导引结合、妙趣横生?“要布置一套海洋管柱,除了温度、水深、风速、海流等,还需考虑哪些因素?”在讲解“海洋环境与载荷”时,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朱红钧先抛出一个“设计题”。油田特征、开发方式、运输途径、设备要求……同学们进行着思维碰撞。
在学校,结合理论探索而开展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比比皆是。学校以开放课堂培养创新思维,以实践平台构建创新环境,以创新引导激发学生潜力。
◐
穿越式体验 打造实践基地链群
“钻井深度2000米,循环压力7.65兆帕,泵速30冲每分,接立根、起卡瓦、放钻柱……”海洋油气专业的学生王东正在进行深海钻井演练。虚拟实验室内,大屏幕上的钻柱缓缓下降,突然警报响动,显示发生溢流事故。王东随即停转盘,观察设备指数、重新计算,最终警报解除。
在海洋油气虚拟仿真实验室,这样自由的实验探索随时都在发生。在学生眼中,这更像是看一场3D电影,激发着大家的创新灵感。
▲ 中海油能源发展公司的“渤海自立号”平台参观
“从设计构造,到实验取材,再到装置调试的每一步,整个实验室的设计可谓精细求精。”副校长郭建春表示,作为一间世界首创的全尺寸虚拟实验室,要做到虚实结合,知行互促,让学生通过穿越式体验,掌握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各项工艺和流程。
同时,学校还率先创建世界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引领全球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建成国内领先的海洋油气工程实验室,实现声、光、电一体化;自主研制“海洋波流同造实验水槽”等8套特色实验教学系统,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平台。
▲ 海上平台油气处理系统实操训练
自主式的穿越虚拟课堂虽好,但若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操作,仍然显得“行”的无力。如何实现可观可学,活实相生、导学合一?这些疑问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都能找到答案。
为构筑起无缝链接的校企实践基地链群,学校在企业建设了校外10000m2全尺寸海上仿真实训平台,结合校内ZJ45 型5000 米全尺寸钻机实训平台,打造了国内高校唯一再现海洋油气开采实际的全尺寸虚实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同时,围绕专业实际需求,与中海油等建立起17个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基地)。
“企业的兼职教授也会参与我们的生产实习指导。”曾获国际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冠军的李骏说,“丰富的实验实践系统拓宽了第二课堂的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做开放实验,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完成课程设计,准备学科竞赛等,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
通过校内外大实践平台的搭建,虚实结合、校企结合的立体化构建,西南石油大学为海洋油气专业的学生装上了创新成长的翅膀,让海洋强国梦想照进现实。
◐
多维构建 让学生逐梦启航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近年来,海洋油气专业的学生屡创佳绩。学科竞赛国家级以上奖励17项,省部级奖励10项,获授权专利7项,实用专利24项,发表 SCI 论文 5 篇,本科生的课外创新实践覆盖面达 100%,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
这份成绩单的取得,绝非依靠单纯的技术性改良,而是更注重多维培养体系的构建:即课堂教学要生动,课外活动有创新、科技前沿必掌握、高尚品德重培养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培养海洋油气开发的“排头兵”,学校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4年来,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74 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124 篇(其中 SCI 论文 102 篇),授权发明专利 56 件。新增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达到 10 人次。发表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论文 20 篇。
高水平的师资发动了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引擎”;单元化、模块化、课内外、必选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成为学生创新起飞的“翅膀”;数场院士专家讲座、科技创新体验,让学生把握学科动态“航向”;支教助学、关爱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青年;辅导员、班导师、寝室导员和学长导师相结合的“双师四导制”,构建起全方位的多维课外育人平台。
“海洋科技创新条件艰苦,学生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光荣的使命感。”学校刘平礼教授说。从“海与陆”、“虚与实”、“校与企”、“教与研”的紧密结合,到课堂结构的调整,课堂关系的重塑,课堂流程的再造,新的学习文化在创生,新的课堂秩序在形成。伴随着教学新生态的呈现,学校正开启海洋油气人才培养的新质量时代。
“得益于在学校的知识储备,让我得以平稳过渡到工作中。”已在中海油工作的饶兴龙说,深水钻井平台就像流动的国土,作为当代海洋油气学子,我们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如今,面对浩瀚海洋,我们终于不再“望洋兴叹”。在中海油各分公司、海洋石油981平台、中海油服……到处都有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学生的身影,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逐梦深海油气。
往期回顾:
# 石大,我回家啦!#那些回家路上的趣事儿,这次除了朋友圈,还有官微可以发!
——————— s w p u ———————
信息来源 / 西南石油大学校报
编辑 / 何佳 王鹏辉